【沙斯塔與摩西】(Shasta and Moses)

 

 

 

 

上一節把老脾氣和以利亞作比較時,很湊巧的,那兩個角色的相似之處,都是集中在他們故事的尾段。但沙斯塔和摩西則恰恰相反,他們的相似之處多在他們前半段的人生中找到。

 

共通點一:船與籃子 

 

首先,在摩西還是嬰孩的時候,他的母親想要保全他的性命,便把他放在籃子裡,然後把籃子藏在河邊蘆葦叢裡(關於摩西母親這樣做的原因,請參閱《出埃及記》第1章)。而沙斯塔方面,在他出生一個禮拜時,他被大臣巴爾綁架,送了出海。除此之外,當兩人在水上飄流時,他們都各自有一個守護者來以防他們遇上任何不測:米利暗──摩西的姊姊──在摩西被藏在蘆葦叢裡期間一直遠遠地看守著。另一邊廂,一個不知名的士兵為了保存沙斯塔的性命,甚王不惜讓自己挨渴挨餓至死。

 

 

 

 

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,在《奇幻馬與傳說》中,《納尼亞傳奇》的插畫師──波琳‧拜恩斯(Pauline Baynes) 用了一幅四格插畫來描述沙斯塔被劫走的前因後果。在第三幅圖片中,沙斯塔是被放置在一艘小船中;但在第四幅插畫中,厄西西發現沙斯塔時,他卻是在一個籃子裡面……也許波琳‧拜恩斯在畫這幅插圖的時候,就是以摩西的故事為藍圖。

 

共通點二:遇見神 

 

沙斯塔和摩西之間的第二個共通點,就是他們都有幸親身遇見神(或是亞斯藍)。在《出埃及記》第3 章中,上帝在燃燒著的荊棘叢中呼召摩西,要他把以色列人從埃及人手中拯救出來。聽到這道命令後,摩西便問:「當我去告訴以色列人:『你們祖宗的上帝派我到這裡來』,他們會問:『祂的名字是甚麼?』。那時我該怎樣回答?」。上帝回答他說:「我是創始成終的主宰」。類似的情景在《奇幻馬與傳說》中亦有出現過:那時沙斯塔正沿著隘路往納尼亞去,他問亞斯藍祂是誰,亞斯藍也只是回答了三聲「我自己」。沙斯塔和摩西均曾詢問神的身份,但神卻不直接回答他們。祂選擇以行神蹟(分別是由足印造成的小溪及燃燒的荊棘)來告訴他們,祂就是那位擁擠至高無上權力的萬王之王、天地萬物的創造者。

 

共通點三:「請差別人去」 

 

在《出埃及記》中有著這樣的記載:當上帝在燃燒的荊棘叢中向摩西顯現、要他領導以色列人到應許之地時,摩西曾這樣回答:「不,主啊,請差別人去」。同樣地,在半月國王告訴沙斯塔,他會把王位傳給他的時候,沙斯塔的反應就是:「可是我不想當國王呀」、「我根本一點兒也不想當國王」。由以上兩段章節節錄來看,我們不難得知,雖然沙斯塔和摩西都是被神選中的人、命中注定的領袖,可是兩人都認為自己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勝任。更巧妙的是,沙斯塔告摩西都覺得自己的兄弟──分別是柯林和亞倫──會是負起這個重任的更好人選。不過,在沙斯塔及摩西都接受了領袖之位後,他們倆也能拯救他們的子民於水深火熱之中。

 

共通點四:目的地與外族人 

 

沙斯塔和摩西的另一個共通之處,就是他們都有一個非去不可的目的地,而且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都必先要經過一大片沙漠。摩西方面,上帝指派他,要他帶領以色列子民到應許之地(迦南)去;而沙斯塔則是希望逃到納尼亞和北方去。巧合的是,儘管兩人在最初都非常想要到達他們各自的目的地,但最後他們都沒有留在該處生活。據《申命記》記載,摩西是甚至沒有進到迦南,就在摩押地死掉了;沙斯塔呢,他確實有進入過納尼亞,可他最終還是回到亞成地,並住在安瓦宮裡。

 

還有一點,外族人在摩西與沙斯塔的一生中,擔任了一些十分重要的角色。在孩提時代,沙斯塔和摩西都是由一個外族人士獨自撫養成人的;而在長大後,兩人都娶了一名外族妻子:摩西的妻子西坡拉是米甸人,而沙斯塔的皇后艾拉薇則是來自卡羅門的。

 

共通點五:真實身份──皇位的得與失 

 

沙斯塔跟摩西的最後一個相似之處是,他們均因為這趟旅程而找到自己的真實身份。摩西自小便是由埃及公主撫養成人,是埃及的王子。但當神呼召他、要他解放以色列人時,他便要放棄自己尊貴的身份,回到自己的族群,當以色列同胞的領袖。而沙斯塔則恰好相反;他一直認為自己只不過是厄西西這個窮漁夫的獨生子,與貴族血統絲毫扯不上關係。然而,當他回到北方以後,便發現自己不單是半月國王的其中一個兒子,而且更是亞成地的王儲,將來的國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蜜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